云南省: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远程医疗
2016-03-03 14:23 医疗卫生人才网 来源:昆明日报
医疗卫生人才网讯:云南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提出,到2020年70%基层卫生机构实现远程医疗。
近日,2016年云南省卫生计生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。从会上获悉,全省116个县市211家医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初显,395个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实现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,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。
今年,全省将继续加快信息化建设,扩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覆盖面,扩大分级诊疗试点病种,提升10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,为3000个村卫生室配置健康一体机,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。力争2020年,90%县级医院达到国家综合能力建设基本标准要求,远程医疗覆盖全省70%以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
昆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积极
2015年全省116个县市211家医院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,玉溪市、昆明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。
据了解,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,破除“以药补医”,全省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。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以省为单位的集中采购。建立以急(抢)救药品为重点的短缺药品、儿童用药以及定点生产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机制,充分满足基层群众用药需求。
此外,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,实行零差率销售。二级、三级综合医院分别按照品种数和销售额不低于50%和30%的标准配备使用基本药物。
远程医疗实现县县通
全省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,进一步拓展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,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提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。
目前,全省已建成27个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,实现远程医疗县县通。省市36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131个县级医院,实现全覆盖。
此外,全省还出台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分配机制等政策,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待遇。落实多渠道补助政策,稳定乡村医生队伍,提升服务水平。继续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,签约农户187.87万户,签约农民592.42万人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重网底功能得到加强。
启动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行动计划
为加快省、州市两级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,云南省启动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行动计划,促进信息化与健康服务业的深度融合。
全省建设和完善省、州市、县、乡远程医疗网络系统,推动互联互通,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。通过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计划,推动预约诊疗、线上支付、在线随访以及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便民惠民服务。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试点,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医疗服务水平,增强群众对医改的获得感。
此外,今年全省还将以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常见病、多发病为切入点,逐步扩大分级诊疗试点病种,制定分级诊疗考评办法,有序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。在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中,还制定以全科医生为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,并运用价格调控、医保支付、便民惠民等措施,切实转变就医观念,引导基层首诊。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部分,全部用于全科医生(乡村医生)签约服务,助力分级诊疗。
麻疹、百日咳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
“十二五”期间,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%以上,人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68岁提高到2015年的70.5岁,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。
据了解,这五年,孕产妇死亡率、婴儿死亡率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2010年的37.27/10万、12.24%。和15.31%。下降至2015年的23.63/10万、8.7%。和11.34%。,从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降至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%以上,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70元,比“十二五”初期增加了3倍。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不低于12万元,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6.49%,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1.7%。儿童先心病、肺癌等22种重大疾病全面实行即时结报,大病报销比例达到70%以上。
“光明工程”和城乡贫困尿毒症患者治疗救助工程惠及近30万各族群众,基本解决多年积存的白内障患者复明问题。
此外,全省公共卫生服务的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,麻疹、百日咳等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,重大自然灾害均实现“大灾之后无大疫”,鼠疫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,艾滋病疫情快速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。
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
在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中,省卫计委还指出要积极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。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,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。
今年,全省将推进实施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和中医药振兴工程,加强各级中医医院建设,巩固提升基层中医药工作成效,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。
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,推进中西医协同协作,加强重大疑难疾病、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,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。强化中医重点专科、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和师承教育,推进名中医评选,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。
此外,全省还将进一步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,积极推进基层和民族地区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认定。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,扶持中医药科研创新,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。
(编辑:Sin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