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炙法是中药常用炮制方法之一,今天来探讨一下酒炙的中药及炮制作用。医疗卫生人才网带领大家总结中药学复习重点-中药炮制之酒炙法及代表中药,快速掌握高频考点。
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,加入定量黄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。
黄酒味甘、辛,性大热。气味芳香,能升能散,宣行药势,具有活血通络、祛风散寒、矫臭去腥的作用。故酒炙法多用于活血散瘀药、祛风通络药及动物类中药。
(1)酒炙法的目的:①改变药性,引药上行,如大黄、黄连、黄柏等。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,如当归、川芎、桑枝等。③矫臭去腥,如乌梢蛇、蕲蛇、紫河车等。
(2)酒炙的操作方法:①先拌酒后炒药。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定量黄酒拌匀,稍闷润,待黄酒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炒干,取出晾凉。此法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,如黄连、川芎、白芍等。②先炒药后加酒。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,置炒制容器内,加热至一定程度,再喷洒定量黄酒炒干,取出晾凉。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,如五灵脂。酒炙法的操作方法: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,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,加热翻炒时,酒易迅速挥发,所以一般少用,只有个别药物适用此法。酒炙时,除另有规定外,一般用黄酒。黄酒的用量:一般为每100kg药物,用黄酒10~20kg。
(3)酒炙法的注意事项:①加黄酒拌匀闷润过程中,容器上面应加盖,以免黄酒迅速挥发。②若黄酒的用量较少,不易与药物拌匀时,可先将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后,再与药物拌润。③药物在加热炒制时,火力不宜过大,一般用文火,勤加翻动,炒至近干,颜色加深时,即可取出,晾凉。
(4)酒炙的常用中药
大黄
【炮制作用】大黄味苦,性寒。归脾、胃、大肠、肝、心经。
(1)生品 苦寒沉降,泻下峻烈,具有攻积导滞,泻火解毒作用。
(2)酒炙大黄 缓和苦寒泻下之性,引药上行,清上焦实热。
(3)熟大黄 泻下作用缓和,增强活血祛瘀作用。
(4)大黄炭 凉血化瘀止血作用。
(5)醋大黄 泻下作用稍缓,以消积化瘀为主。
(6)清宁片 泻下作用缓和,具缓泻而不伤气,逐瘀而不败正之功。
黄连
【炮制作用】
(1)生黄连 苦寒性强,具有泻火解毒、清热燥湿的功能,如治热毒雍盛——黄连解毒汤,血热妄行-泻心汤。
(2)酒黄连 引药上行,并缓和苦寒之性,清上焦火热,用于目赤肿痛,口舌生疮。
(3)姜黄连 缓和苦寒之性,止呕作用增强,如治胃热呕吐——半夏泻心汤。
(4)萸黄连 缓和苦寒之性,寒而不滞,清气分湿热,散肝胆郁火,如治湿热泻泄——香连丸,肝火郁结——戊己丸。
当归
【炮制作用】当归生品质润,长于补血,调经,润肠通便。止血用当归头;补血用当归身;破血用当归尾;补血活血用全当归。①酒炒当归 增强活血通经、祛瘀止痛作用;②土炒当归 补血而不致滑肠;③当归炭 以止血和血为主。
蕲蛇
【炮制作用】增强祛风、通络、止痉作用,并能矫嗅矫味、防腐、利于服用和贮存。
白芍
【炮制作用】白芍味苦、酸,性微寒。归肝、脾经。具有泻肝火,平抑肝阳,养阴除烦的功能。多用于肝阳上亢,头痛,眩晕,耳鸣,阴虚发热,烦躁易怒。①炒白芍寒性缓和,以养血和营,敛阴止汗为主。用于血虚萎黄,腹痛泄泻,自汗盗汗。②酒白芍酸寒伐肝之性降低,入血分,善于调经止血,柔肝止痛,用于肝郁血虚,胁痛腹痛,月经不调,四肢挛痛。③醋白芍,引药入肝,敛血养血、疏肝解郁的作用最强。④土炒白芍可借土气入脾,增强养血和脾、止泻作用,适用于肝旺脾虚,腹痛腹泻。
丹参
【炮制作用】丹参味苦,性微寒。归心、肝经。临床多生用。具有祛瘀止痛,清心除烦,通血脉的功能。善调妇女经脉不匀,因其性偏寒凉,故多用于血热瘀滞所致的疮痈,产后瘀滞疼痛,经闭腹痛,心腹疼痛及肢体疼痛。酒丹参寒凉之性缓和,活血祛瘀、调经止痛功能增强。多用于月经不调,血滞经闭,恶露不下,心胸疼痛,癥瘕积聚,风湿痹痛。
川芎
【炮制作用】川芎味辛,性温。归肝、胆、心包经。具有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的功能。临床多生用,用于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癥瘕腹痛,胸胁刺痛,跌打肿痛,头痛,风湿痹痛。酒川芎能引药上行,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作用。多用于血瘀头痛,偏头痛,风寒湿痛,产后瘀阻腹痛等。
以上就是中药炮制之酒炙法及代表中药的全部内容,希望对各位有帮助,想要了解更加深刻详细的医疗讯息,请关注华图医疗卫生人才网。
医疗卫生人才网推荐:
医疗考试交流群:478508491
(责任编辑:姬立群)- 上一篇:执业药师备考中药学专业知识:胆的生理功能和特性
- 下一篇:没有了
更多关于 中药学专业知识 的内容:
- 热门分站
- 热门地市
- 热门考试
- 热门信息
- 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