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生人才网讯: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研究了《广州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》(征求意见稿)。该《办法》拟将户籍人员每人每年的医疗救助限额增加到35万元,并将在广州市工作、符合救助条件的非户籍务工人员纳入,年度最高限额可达5万元。
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部分,广州医疗救助的覆盖面与救助力度不断扩大,“试行办法”(征求意见稿)将非户籍务工人员也纳入救助范围,走在全国前例,此处应该有掌声。
医疗救助是底线民生,为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兜底,可及性是第一要义。说白了就是,当困难群众生病住院、无力独担费用时,能够以最简单方式、最短时间获得最大额度的救助。以目标倒推,广州市医疗救助体系的可及性能得多少分,困难群众能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吗?在政策制定者看来,一切都不成问题,只要合乎政策要求,按程序申请(部分情况无须申请),就可以获得救助。设计如是,实操如何?不妨来个换位思考。
首先,要有法定的“困难群众”证明文件,如,低保、低收入、五保、三无人员、重残、精神智力残疾、优抚对象等;再次,须参加广州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;再就是,符合条件的普通居民向街道(镇)提出申请。不具备条件,如无相关证明,医疗救助恐怕也爱莫能助。“困难群众”情况千差万别,这些必达条件对他们来说难度有多大(非户籍人口更甚),需要进一步论证。还有一点,正如经济学家指出,贫困不仅是经济概念,还是社会学概念,物质匮乏总伴随着权利、能力、信息等匮乏。也就是说,困难群众获取信息、获得保障的难度要比普通群众大得多,而医疗救助又是一项技术性、政策性较强的公共政策,总在不断变化。
从数年实施效果来看,广州医疗救助制度体系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——从医疗救助管理角度,医疗救助的管理效率仍然偏低;从医疗救助的可及性而言,部分困难群众仍无法得到及时、有效的救助。这在专项资金使用上也得以体现,常被外界提及的是广州审计局于2014年12月发布的审计报告,该报告显示,截至2012年8月31日,广州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累计结余2.5亿余元。最近几年的数据欠缺。大量专项资金睡在账户上,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想要未必要得到,这些问题仅靠提高救助限额是无法解决的。
关于医疗救助管理效率,无论制度如何设计,公开透明、接受公众监督与建议是必须的。医疗救助可及性,既要从大处着眼,看看制度还有没有潜力可挖,还要从小处着手,在细节上下功夫,最终降低难度、提高效率。譬如医疗救助信息获取,就应该在医院解决,不劳患者本人或家属亲自跑到管理部门去查询。医疗救助尤其要把便民奉为圭皋。
推荐>>
医疗考试交流群:478508491
(责任编辑:张欣)- 上一篇:分级诊疗成当前医改重点
- 下一篇:没有了
更多关于 医药卫生快讯 的内容:
- 热门分站
- 热门地市
- 热门考试
- 热门信息
- 热门推荐